張學良不抵抗主義再評價
口老道
與整個二十世紀同呼吸共命運的張學良將軍仙逝已六年。從九一八后被罵為賣國賊,到今天被敬稱偉大的愛國者,尊卑榮辱世態(tài)炎涼,豈容今人辨析。是罪人好是功臣,留待沉淀的歷史去甄別吧。做為東北老鄉(xiāng)與后生,僅對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問題談些個人看法。
一, 抵抗策略的制訂
孟子云“家必自毀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人伐之”。以傾覆專制滿清自立的中華民國,本欲圖得民眾幸福,卻因政綱紊亂強人蜂起,海內分崩民不聊生。軍閥混戰(zhàn)地方割據(jù),國中有國黨外有黨,中華民族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年秋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爆發(fā)中原大戰(zhàn),張學良通電擁護中央,派大軍入關。年夏,石友三兵變,又急調東北主力部隊進關圍剿。至此遼寧境內東北軍十四個步兵旅僅剩四個,四個騎兵旅僅剩一個。防務空虛,兵紀松懈,給日軍可乘之機。孫子論兵曰“強而避之,亂而取之”,日本人深諳此道。
面對突發(fā)事變,張學良聽取眾議,分析戰(zhàn)情,沉著冷靜地做出不抵抗決定,從而使東北民眾少受戰(zhàn)爭屠戮,古城沈陽免遭戰(zhàn)火摧殘。善莫大焉,功莫高焉。直到晚年,他都強調“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不該政府事,也不該蔣公的事”。不管后人論是論非,不管政治格局怎樣演變,好漢做事好漢當,不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從這一點來講,張學良夠東北爺們。
不抵抗主義形成的原因大致如下:
, 尊重事發(fā)地建議。張學良身掛陸海空三軍副總司令銜,因負華北,西北部隊調遣職責而坐鎮(zhèn)北京。當晚接沈陽臧式毅,榮臻電報,內述事變詳情,還提出“職等均主張不抵抗,以免地方膜亂”的建議。其它各地如熱河省政府也提出“橫逆之來同深憤慨,染國際交涉具有正法,我政府必能據(jù)理力爭,自應靜候解決”。身處異地的張學良尊重事發(fā)地建議必是第一抉擇。
, 根據(jù)既往經(jīng)驗。“日本人在東北同我搗亂不是第一次了,每次我都下令不抵抗,就不讓你有借口”。以柔制剛的戰(zhàn)術確有成功的先例。一九二八年皇姑屯事件發(fā)生后,奉軍參謀總長臧式毅明知日人所為卻不動聲色。當時日本奉天守備隊“已取戰(zhàn)時姿態(tài),尋機出動以伸魔爪。”由于采取不抵抗主義使日軍陰謀未能得逞否則九一八事變會提前三年發(fā)生。另外張學良認為不予抵抗是想證明我軍清白,勿使事態(tài)擴大以免兵連禍起,波及全國。
, 接受眾人主張。聞知沈陽事變,立即召集于學盅,萬福麟等重要將領開會,討論應急問題。張學良認為日軍不僅一個聯(lián)隊,它全國兵力正源源而來,絕非我東北一隅所能應付。所有軍事外交問題應速報中央聽候指示。各將領均以張的看法為然。第二天召集顧維鈞,湯爾和,章士釗等東北外交委員征求意見,大家主張依靠國聯(lián)調節(jié)解決。隨后邀請平津各界名流李石曾,胡適,曹汝霖,陸宗輿等二十七人研究東北問題。出席諸人均以依靠國聯(lián),聽命中央為是。上述會議堅定了張學嶺不抵抗的決心。
, 判斷失誤。日人進入東北以來雖然與中國軍民摩擦不斷,但礙于《中日共防協(xié)定》和日美《藍石協(xié)定》的約束,明目張膽的軍事占領尚未出現(xiàn)過。可這次九一八事變不同尋常,以中村事件(三一年七月下旬,駐扎哲里木盟的中國屯墾軍騎兵隊將蚩尤南京政府簽發(fā)的外交護照來東北考察農業(yè)的日本人中村需太郎一行四人砍頭碎尸沉入沙底。)為導火索,在日本引發(fā)仇華浪潮,激發(fā)了日軍武裝占領東三省的野心。張學良雖知中村事件必然引起日人尋釁,卻沒想釀成事變,還幻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后來他說:“我們歷史上都是采取這個辦法,假如知道化不了,我的處置方法就不同了。”
二, 抗日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九一八事變令東北軍和張學良損失巨大,數(shù)萬兵力潰散,千萬資產(chǎn)被掠,且政治聲望一敗涂地。憤青無志汪精衛(wèi)送張學良“不抵抗將軍” 大帽子,再痛斥張學良割據(jù)地方把持財政,放棄國防喪失失地。最后汪竟逼迫張辭職,借此彰顯他本人的愛國情操。張學良雖然辭去陸海空三軍副總司令之職,可政治文化軍警各界仍然不依不饒。北京國民大學校長
張學良晚年曾說他最佩服的是當時《大公報》上的一篇社論,主要觀點是說,無論何人是張學良,他都會那么辦的(指不抵抗)。只有設身處地知道那個環(huán)境的人,說出來的話才是公道的。
事變當晚,日本關東軍第二師團和獨立守備隊兵力一萬四千 左右,駐朝十九,二十兩兵團也開始向中國邊境移動。我東北軍王以哲步兵第七旅駐北大營,作戰(zhàn)兵力不足七千。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迅速躋身列強行列,政治經(jīng)濟軍事各方面令中國無法比肩。澳大利亞籍顧問端納指出:少帥的二十萬軍隊根本敵不過日本的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爭機器,甚至舉全國兵力都無異于以卵擊石。“落后就要挨打”說的就是這一時期。
北大營駐軍和講武堂學員,由于執(zhí)行了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循序退往遼北,又安全轉移到關內,幾乎沒有傷亡。沈陽城內也無騷亂發(fā)生,沒給日寇任何燒殺劫掠的借口。相比而言,稍后發(fā)生的長春戰(zhàn)斗,江橋抵抗,不但沒保住一寸土地,還以極大傷亡而告終。后來經(jīng)過整備的長城抗戰(zhàn),蘆溝橋抗戰(zhàn),松滬抗戰(zhàn),南京抗戰(zhàn)等,除了犧牲成千上萬的生命,沒取得一場勝利。
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務實的戰(zhàn)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還死拼,豈不是拿生命當兒戲。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不過是封建專制愚民術而已。唯物主義認為,對于消逝的生命來說仁和義都是不存在的。那些煽動民眾赴死者,或獨夫或民賊也。
下一篇:九一八“不抵抗命令”出自張學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唐朝太監(jiān)高力士竟娶國花為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